大家都说这个是一个非常卷的年代
国家也没告诉我们为什么这么卷
学者们大概说法是中国的红利期过去了
国外大佬指责是中国产能过剩
都有道理吧,产能多,需求层次也多
产能之间相互竞争,层次之间相互窜动
无论怎么样,生活在当下,还是要应对当下的卷吧
所以稍微回顾一下,我们到底经过哪些阶段.
我们公司经过2次搬迁,三个场地,我觉得这三个场地对应着我们三个阶段吧.
在长安路的,简单做事,不问前程
那时候感觉就是干活,不在乎产品要开发什么,关注的市场是什么,客户群体是谁又怎么维护,生产管理怎么组织,一概没有.
为什么没有,因为老板和我们都想不到工厂可以做到多大,只知道赚点钱而已.可能是我们的性格或者说风格,吸引了某类客户,
某些客户愿意教,我们也愿意学,慢慢走上这类客户的喜欢的路子.那时候市场才刚开始开放,客户稍微有点脑子你和客户都可以起飞.
所以我们不知不觉被一些客户带飞了一点点.
也就是在那个时间段(大概2010年左右吧),只要用点心,配合有实力的客户,不需要策略,你和客户都能混得不错.
我们2013年开始要搬迁了,因为长安路对于我们来说太小了.在那个时间段我们才理解,客户问的有些问题不是废话.以前每当新客户问我们,你们的产能是多少,我总是心想啥?这还担心,有单子无论怎么样都可以生产出来.其实就是无知,西方管理还是比我们领先很多.因为要搬迁,我们才意识到要规划,也就是要组织我们新的管理模式.
2014年搬到万景路,我们依然长期住到了公司里,因为有太多的新问题要解决. 然后我们有了初步的组织结构,当时一起干过来的人,都成为了各个部门的负责人,开始了我们土土的现代化改革之路.因为手里有比我们强的客户,他告诉了我们开发方向,管理目标.我们根据自以为的管理去满足客户的目标.然后上了ERP走信息化改革,请咨询团队做标准化流程,主动引进新人加入.中间遇到了很多问题,但是因为我们年轻,又觉得前途光明,日夜加班加点,可能那个阶段是我们历史上即有战斗力,又有目标的工作时期.
也就是说这个阶段是市场高速增长的时期,为了应对这种增长,我们意识到要用管理手段去承接这波增长,也让我们意识到发展也需要有规划的,也就说你想着,你做着,大概率会到达那个方向.经过7年多的支持改进,其实到2021年左右,我们感觉到其实我们的水平已经比我们一般的客户要强,这可能也不是我们强了,是大环境原因,整个中国通过这几年的努力,各行各业都展露锋芒了.也是产能和管理外溢的开始吧.
这些年情况就是这样,大客户竞争也大,他的成长也被人看明白,后来者上来.供应商通过积累资金,也不断在提升.也分化出很多新的竞争对手,互联网的发展,让客户透明,让供应链也透明.
也就是说不用脑子就能赚的钱已经赚完了,接下来你以为看透情况,别人也看透了,你以为你预判了别人的预判,别人也在预判你的预判.所以你觉得累.所以应对内卷的前提是接受累是一种常态,好好锻炼身体,打一场持久战!
访问:1607次
添加新评论